思潮交锋·2023重启|国开行原副行长高坚:企业家信心是经济复苏最根本的要素
按语:2022年对奥密克戎病毒的清零政策致使各地轮番封控,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姑且把十年经济下行归(甩)因(锅)于此——之后,疫情防控政策从“既要”“又要”急转弯到躺平式放开、全力拼经济。事实上,上半年上海封城对全国供应链及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之际,政府高层领导牵头的稳大盘十万人会议还是在静悄悄的氛围中进行的,直到下半年各项数据指标持续下滑、经济社会压力持续上升、稳经济保民生呼声高涨,才出现上述政策转向。与人事变局不同的是,推崇自由市场的专家学者、各路意见领袖、乃至前高官们在舆论场上纷纷高调登场,呼吁给民营企业吃“定心丸”,喊出“企业家信心是经济复苏最根本的要素”。借此发表的诸多观点在为当下经济复苏寻找出路的同时,通过对过往几年再梳理、为私有资本摇旗呐喊的思潮也在这个冬日里再次涌动,沉寂许久的思潮交锋或许就此重启。为此,白马智库推出“思潮交锋·2023重启”系列,选摘部分相关文章,转发仅供读者观察研究参考、不代表认可文章立场观点。
“创新本质上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体现,是其求变意志和求知意志的产物,而不断循规蹈距是求定一致的反应。所以企业家精神本身不是一个思想理念,而是企业家意志、经验和知识的融合。”
1月7日,以“守正红色基因 创新金融服务”为主题的首届重庆金融博物馆年在线上举办。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财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高坚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创新的主要形式
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
高坚认为,创新经济有其明确内涵,也有若干具体特征。城市集群化、生产知识化、技术数据化、消费体验化、金融量身定制化和管理智能化等现象并非创新经济的本质特征,这些现象和技术进步和制度进步有关。创新经济的真正特征是:
首先,创新经济时期大多数企业利润属于垄断竞争利润。垄断竞争是差异化产品,垄断竞争企业大多数是创新企业,其利润不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焦点,而与需求曲线有关系。大多数人消费的并不是CPI产品,而是差异化产品。
其次,创新经济提供某种新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得到用户、客户、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主观定价,产生现实需求,进而实现现实供给。因此,创新经济实际上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
高坚表示,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是主要的创新形式。套利创新也是重要的一种创新。它可以使原有的不均衡变成均衡,但是套利作用有限,如果要打破原有均衡而进入新发展局面,需要依靠创新才能实现。
经济的三个过程
发展过程+循环过程+干扰过程
三种创新形式中,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间有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和科学技术、商业模式有关。现在的传统经济主要依靠管理创新。这些管理创新中大量应用科学技术,包括ICT、互联网或者数字经济等,这都体现了传统经济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努力。
高坚认为,经济可以分为三个过程:首先是发展过程,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决定建立增长力量的内生波动。其次是循环过程,发展过程就是创新过程,而循环过程是受到创新过程的影响而衰落的过程。循环过程是一个传统过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此外还有干扰过程,干扰过程包括技术进步、制度进步、自然灾害、政策变化、国际环境变化,这些都属于外生力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推动力包括内生动力和外在动力。经济的内生动力主要依靠企业,企业的发展依靠企业家,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企业发展未来。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变革,影响传统进程,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外在动力包括有形制度与无形制度,前者如法律制度、司法机关等,后者即文化理念。
创新经济主要聚焦在微观经济上。企业不仅只是生产单或公司,也不仅是一个法律框架或者平台,企业本质上是不可交换知识的载体。企业有三类不可交换知识:第一类企业家精神;第二类是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的经验;第三类是工匠知识。因此,企业不再是凭借资本套利得来的利益机构,而是不可交换知识的载体。
企业要素加中间产品就等于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加管理要素生产出产品。使用价值来自科技创新、原材料,即中间产品。客户和消费者产生消费倾向,判断自身预算,形成现实需求,然后需求创造供给。在这个过程中,需求创造供给,属于价值范畴,而非使用价值。可以说,马克思资本论中讲的两分法在这里实现了统一,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也实现了统一。
针对经济周期问题,高坚指出,不同于传统经济周期的观点,需求变化但价格没有变化时出现经济周期。创新经济时期的周期以企业家为核心,当企业家成批出现的时候,意味着经济复苏和繁荣;当企业家成批倒下的时候,意味着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这个时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减弱。因此,经济复苏最根本的要素在于恢复企业家的信心,怎么样使企业家有信心?这是个关键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